主要习性:真菌病害,全国麦区都有发生。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,危害麦叶、茎、穗。 雨水多、湿度大易发病,发病时间3-5月份。 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危害很大。 防治方法:防治适期:田间发病率在3-5%时,即要防治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。 推荐药剂: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

小麦赤霉病示图
主要习性: 真菌病害,全国麦区都有发生。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,引起苗枯、茎腐、穗病。 杨花期遇雨、湿度大、低洼田块发病重。 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危害很大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在小麦初花至盛花期用药,根据病情可增加防治次数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。
推荐药剂: 10%井岗·蜡芽菌悬浮剂
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
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

小麦纹枯病示图
主要习性: 真菌病害,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,呈发展趋势。 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杆上。 多雨、潮湿容易引起发病。 对产量危害较大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在分孽盛期进行调查,掌握病情,在分孽末期病株率达5%时,及时用药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。
推荐药剂: 10%井岗·蜡芽菌悬浮剂(真灵)
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

小麦蚜虫示图
主要习性: 全国麦区都有发生,以刺吸为害。 一年发生10-20余代,具迁飞性,危害面广。 气温在10-30 ℃均可发育危害 。 对小麦产量危害很大还可传播小麦病毒病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春麦出苗后,每3-5天到麦田,随机抽50-100株调查蚜量,当百株蚜虫超过500头时,即需防治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。
推荐药剂: 15%吡虫啉悬浮剂(松灵)
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

水稻稻瘟病示图
主要习性: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,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主要是穗颈瘟。 稻瘟病病菌可以借风传播,并在病稻上连续不断地繁殖,并进行再次侵染,只要得到一点水滴就可发芽侵入稻株组织,吸收养分,破坏细胞。最短只要4天就可看到病斑。 有利发病的气温是24-28℃时,相对湿度在92%以上,如遇低温、阴雨,水稻生长嫩弱,易造成穗颈瘟流行。 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,严重田块减产可达30%-50%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加强病情检查,发现病斑及时防治,一般在孕穗末期知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进行保护。 施药方法:均匀喷雾,药液30-45千克/亩。
推荐药剂: 10%井岗·蜡芽菌悬浮剂(闻安)

水稻稻曲病示图
主要习性: 稻曲病又称假黑稻病、绿黑稻病、青粉病等,通常在单季稻、晚稻上发生,发病时间多在抽穗、扬花阶段;形成穗部危害。 稻曲病危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,由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壳,形状比健谷大3-4倍,布满墨绿色粉末,远看象黑瘤。 稻曲病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6-28 ℃,水稻生长后期如果过于嫩绿茂盛,开花期又遇降雨和高温,容易发病。 稻曲病发病严重时可达60%以上,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的危害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用药防治。 施药方法:均匀喷雾,药液重点喷在植株上部, 药液30-45千克/亩。
推荐药剂: 10%井岗·蜡芽菌悬浮剂(稻曲令)
水稻稻飞虱 — 褐飞虱
主要习性:从广东—安徽每年发生4-8代,卵期7-14天,若虫期13-24天,产卵前期2-7天,成虫寿命13-27天,全代历期27-36天,具迁飞习性,3龄若虫前防治最佳。 防治方法;防治适期:喷药时间应掌握在低龄若虫盛发期。 施药方法:喷雾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亩,均匀喷雾,重点喷水稻中下部,田间保持浅水层。
水稻稻飞虱 — 白背飞虱
主要习性:从广东—安徽每年发生4-9代,卵期6-14天,若虫期14-29天,产卵前期2-6天,成虫寿命约20天,全代历期20-38天,具迁飞习性,3龄若虫前防治最佳。 防治方法:防治适期:喷药时间应掌握在低龄若虫盛发期。 施药方法:喷雾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亩,均匀喷雾,重点喷水稻中下部,田间保持浅水层。
水稻稻飞虱-灰飞虱
主要习性: 四川、江浙、上海、安徽每年发生5-6代,多以3、4令若虫在麦田、绿肥田、河边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,翌年早春旬均温高于10℃越冬若虫羽化,发育适温15-28 ℃,冬暖夏凉易发生,成、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,引起黄叶或枯死,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害更甚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喷药时间应掌握在低龄若虫盛发期。 施药方法:喷雾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亩,均匀喷雾,重点喷水稻中下部,田间保持浅水层。
推荐药剂:
22%毒死蜱·吡虫啉悬乳剂(诛虱令)
20%毒死蜱水乳剂(独师令)
15%吡虫啉悬浮剂(松灵)
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

水稻三化螟示图
主要习性: 长江中下游、华中、华南大部每年发生3-5代。 卵期7-10天,幼虫期20-30天,蛹期8-10天,产卵前期2-4天,全代历期约37-55天。 卵多产于叶片,初孵幼虫吐丝随风飘荡到附近稻株分散钻入,整个过程约需40-50分钟。 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有利于三化螟发生,尤以孕穗期更为适宜。
防治方法:
防治适期:应特别注意水稻的三个危险生育期(分蘖期、孕穗期、抽穗期),当田 间卵孵化期和这三个时期一致时,应在卵孵化盛期施药,防治白穗则应在水稻破口期施药。
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,施药和药后几天田间保持有水。
推荐药剂:
20%阿维·三唑磷乳油
20%三唑磷水乳剂
0.6%甲维盐水乳剂(独杀螟)

水稻二化螟示图
主要习性: 主害稻区每年发生2-4代。 卵期5-8天,幼虫期30-45天(其中1龄4-7天),蛹期7-9天,产卵前期1-2天,全代历期约41-68天。 初孵幼虫一般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,集中在叶鞘内为害,2龄以后才开始蛀入稻株内部为害。 杂交稻,单、双季混栽区,稻、茭白混栽区有利发生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药剂防治最佳时期为孵卵高峰期最迟不能迟于2龄幼虫高峰期,此时幼虫在叶鞘内为害,仍未蛀入稻茎内,对于二化螟发育不整齐的地区(稻田),应增加用药次数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,施药和药后几天田间保持有水。
推荐药剂:
0.6%甲维盐水乳剂(独杀螟)

水稻纵卷叶螟示图
主要习性: 江淮稻区每年发生4-5代,江岭5-6代,岭南6-8代。 卵期3-7天,幼虫期15-25天(其中1龄3-4天),蛹期6-10天,产卵前期2-4天,全代历期约28-36天。 迁飞性害虫。 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内,嫩叶鞘内进食,进入2龄即开始卷叶为害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适期:药剂防治最佳时期为卵盛孵期(一 般在蛾现高峰后3-5天),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亦合适。 施药方法:喷雾,药液量30-45千克/亩喷匀打透,水量足效果好。
推荐药剂: 2.2%阿维菌素水乳剂(叶不卷)
2.0%阿维菌素乳油(卷清)
24%杀双·毒死蜱水乳剂(捕纵)
|